《月是故乡明》教学反思
《月是故乡明》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,课文以“月”作为抒情线索,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,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,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。季羨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,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,而是故乡的月亮,他思念的是故乡。
一、成功之处
1.我在突破主题的教学过程中,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“月”的诗词,再用一问“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,那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,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”进行融情想象,激越表达、归纳梳理,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。古人有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“能读千赋则善赋”之说,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。学生积淀越多,表达就越丰富,越动情,越有层次,越有水准。因此,课上,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轮明月,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,学生望月怀景、忆事、思人,魂牵心动,深深的爱、绵绵的情,顿时化作云潮汹涌。例如,我出示了如下问题: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?
(1)“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,……我都异常喜欢。”体会世界各地月亮的美。
(2)“此地既然有山,……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。”体会朗润园的月亮的美。
(3)“然而,每当这样的良辰美景,……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。”体会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,实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,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。
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,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,但是,美轮美奂的异乡却比不上平凡的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。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,更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。
2.激发学生阅读兴趣,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,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。小组讨论,交流分享,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课堂交流的全过程中,既提高了组织语言和表达想法的表达能力,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,真正把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”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。
二、不足之处
1.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,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和感悟。课堂上,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,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读。教学中,应该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,引导学生去细细体味,感受语言的神奇、内容的丰富多彩、内蕴的意味深长,再通过朗读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。而本文的教学,读文的形式少,如默读、自由朗读、指名读、齐读、领读等缺乏,离开文本谈内容和情感,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,学生的理解当然不会深刻。
2.课堂容量偏大,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,时间把握不合理。
3.小组设置不合理,人数偏多,且学生不知道交流些什么,回答问题语言也不规范,需要重新合理设置。
三、改进措施
本文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在后期教学中,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,要达到熟读成诵,这样死板板的文字才有丰富的画面感,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理解、感悟融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。